阅读历史 |

第95节(1 / 3)

加入书签

张怀民:“你怎么不哭啊?你不难过吗?”

苏大胡子摸着胡子,脸上不见愁容,感觉特别奇异,自己还没死呢,就被剧透了结局。

他感觉这不像自己的人生,有点像别人的人生了,代入感并不是很强。

他理所当然似地说:“有什么可难过的?我现在还没死呢。算算时间,我还有二十年寿命,能活到六十多岁,真长寿啊。我高兴还来不及呢。≈ot;

张怀民:“……”

感情他的悲伤都喂了狗。

其实苏大胡子也是有点惆怅的,只不过不想说出来让张怀民难过罢了。

他到底还是走在了弟弟前面,也不知道弟弟有多伤心,世界上最悲伤的就是活着的人。

好想弟弟!

古青青说完了苏轼的一生,语气放松下来,进入了杂谈时间:【曾经官方媒体搞了一个古代著名诗人轨迹图,苏轼曾经当过八个州的长官,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榜单上一骑绝尘。

能和他比一比的,也就李白了。

就算是高铁时代,也很少有人走过这么多城市,更不用说靠车马出行的宋代了,整个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

普通人估计早就受不了了,苏轼表示小意思。

他有一首诗,高度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且知行合一,从没有动摇。

这就是他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和朋友一起游玩,突然遇到风雨。苏轼毫不在乎,泰然自若,在风雨中穿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苏轼给出了一种属于中国人的雨中漫步的浪漫。】

视频播放到现在,已经有无数人喜欢上了苏轼。他讲话幽默,乐观豁达,还没有架子,人格魅力爆表,简直老少通杀。

他们的喜爱在这首诗词出现之后达到了巅峰。

即使遭受风雨,也不动初心,这是多少人做不到的!

宋朝后续加秦朝后续

王安石其实一直不太喜欢桀骜不驯的苏轼,怀揣着公平客观的审视之心看着这首词。

第一眼,便惊艳到他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有个称呼叫做苏如潮,很多人觉得苏轼的文章就像潮水一样洁洁荡荡,波澜壮阔。

王安石闭上眼睛,细细品味其中真味,只觉心神激荡,豁然开朗。

紧接着,他心神触动,又有些悲从中来。

他如今被宋神宗冷遇,被守旧派排挤,处于隐退状态,还得知了司马光未来会废除他的新政。

他一心为公,从不为私,立志于改变这个颓靡的大宋,然而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他心里说不忿闷是假的。

可看完苏轼的词之后,不知为何,心头涌上一股冷冽的清泉,焦躁烦闷的情绪稍稍被抚平。

苏轼遭受文字狱,比他可苦多了,都还保留乐观之心,他怎么能落后呢?

假如他在春风得意的时候,看到这首词,肯定“不识曲中意”,现在一听,却“已经是曲中人”。没有一个失落失意的人能拒绝这首词。

如果要在苏轼的诗词中挑一首他最喜欢的,那就是这一首了。

王安石心情复杂,人老了,就爱回忆年轻的时候,打开了话匣子,跟妻子絮絮叨叨:≈ot;我和苏轼第一次见面,是在欧阳永叔家里。≈ot;

“那个时候,苏轼还是个毛头小子。他跟着父亲,风尘仆仆从四川小城来到京师,请求永叔提携。”

“永叔看过苏轼的文章,颇为喜欢,大包大揽要他做自己的门生,居然还说苏轼会成为下一代的文坛之首。≈ot;

“我觉得他夸大了,别的文人也是一样。谁曾想,他一语成邋。”

“如今,天下才华共一担,苏子瞻独占八斗。”

他的诗文有道家超脱的思想、佛教明心的领悟,还有儒家为国为民的信心。融合了儒释道三种思想,已经自成一派了。

王安石这个“拗相公”也是喜欢就事论事的人,虽然不太喜欢苏轼,但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

兴之所至,他还回到书房,挥毫如雨,笔走龙蛇,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内容自然是这首《定风波》。

后挂在书房的墙壁上,用以自勉。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十之八九的人看到这首词之后,都难免触动。

在他们久久不能回神的时候,天幕继续播放。

古青青又说起了杂谈:【宋仁宗曾经说苏轼兄弟是宰相之才。

事实证明,没有错,苏轼政绩非常优秀,在徐州治理洪水,在密州治理蝗虫,在黄州办孤儿院,在海南搞学堂,在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