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4节(1 / 2)

加入书签

他的态度非常坚决,高太后只能放人。

他在杭州治理瘟疫,建立了最早的≈ot;火神山医院给百姓熬药。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药方是他自己提供的。

没错,苏轼还擅长中医,他经常亲自上山采药,给人治病,和沈括一起整理药方。

他有个医生朋友,医生手里有个药方特别好用,连自己儿子都不愿意传,苏轼苦苦哀求,终于求来了药方。

这种药方叫做“圣散子”,药材的价格非常便宜。巧的是,这个方子特别对症,治好了无数百姓。

他把这个药方传给了当地的名医。名医把这个药方记在了《伤寒总病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这个药方已经广为流传。】

古青青顺手把苏轼用的政策以及配方全部都放在了屏幕上。

圣散子方在古代人眼里,已经非常先进了。比如汉代巫医不分家,还流行请巫师驱鬼呢。

很多朝代的人趁着这个机会,疯狂抄录文章。

东汉名医张仲景连忙记下药方,东汉时期疫病流行,短短二十年,死了许多万人,居然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亡,导致十室九空。他把这种病称为伤寒。

如果这圣散子方能对伤寒有用,那就太好了!

这方子的材料非常便宜,张仲景试着熬了药,给自己的患者服用。对有些患者来说没用,而另一些患者病情好转。

传染病分不同种类,圣散子方并不万能。但能治好一些人,已经非常难得。

后来,不少被治好的人如同天幕中的杭州百姓一样,干恩万谢,家中挂着苏轼的画像,每到吃饭必定

拜一会。

李白望着天幕,有点发呆,心中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会写诗,会治水,会画画,会做饭,还会治瘟疫……好像没什么他不会的事情。

他以一己之力拉高诗人这个榜单的技能数啊!

高适也深有同感,忍不住说:≈ot;太白,我觉得你肯定能上榜,也就是第一第二的区别。第三的苏轼居然如此博学,你有什么能压倒他的技能吗?不然到时候……≈ot;

天幕盘点的不只是诗词,而是这个诗人,像是给诗人做传记,会提到诗人整个人的闪光点。

苏轼整个人好像没什么短板。在他之后的诗人,都要有压力了。

李白想到了言位,可是他也就六品官,苏轼可是升到了三品啊。要说政绩,李

白也想治理地方,可是皇上没给他机会,所以政绩这方面也不行。

李白想来想去,陷入沉默,他酒量特别厉害,这能算吗?

如果他知道现在的网络用语,那么他会说:“苏轼也太卷了吧!”

与此同时,北宋还有一部分人对天幕中的高太后表示不满。

目前,宋神宗还没有逝世,所以母亲高太后还没有走向前朝。

立刻有大臣劝说宋神宗:≈ot;陛下,你绝对不能把事情交给高太后啊。高太后不仅不同意陛下的变法,还胡乱提拔人才,这是要让国家大乱吗?≈ot;

“是啊,牡鸡司晨,惟家之索。”

宋神宗心中忧虑,没有说话。

算算时间,他也就几年寿命了,他的儿子年纪还小,不让太后垂帘听政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死局,没有办法解开。

他也不怨恨高太后不支持他变法,因为压根就没几个人支持他。他早就有预感了,自己一旦驾崩,变法就会消亡。

宋神宗说道:“母后贤良淑德,见多识广,爱卿们为什么觉得她做得不好?”

立刻有大臣说:“苏轼文章做得好,政绩也不错,可是当宰相还差得远了。高太后凭一己之私,非要抬苏轼兄弟上位,说不定大宋就亡在这一代。≈ot;

这个大臣为什么如此激进,那是因为他家跟皇后娘家关系不错。宋神宗死后妻子和母亲到底哪个摄政,能让他们打得你死我活。

宋神宗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心里直打鼓。

可没过多久,听完天幕后,他们的面色都变了。

什么?高太后居然被称为≈ot;女中尧舜≈ot;,这么优秀的吗?

【五十岁到六十岁这十年,是苏轼最春风得意的时候。位高权重,名声斐然。

他治好了杭州的瘟疫,过得非常惬意,本以为可以在这里终老。

可1094年,保护伞高太后去世了。

高太后这一生勤俭节约,励精图治,连自己的亲戚都不提拔。这段时间被认为是北宋最后一个国力较强的时代。

仁慈的高太后于是告诉苏轼他们这些旧臣,要主动隐退,以免被报复。】

“女中尧舜”这个称呼简直让无数人下巴都掉下来了。

吕后称制、武则天称帝……或多或少都为人诟病,但是高太后居然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那些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