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8节(1 / 2)

加入书签

“文”是文官最高的谥号。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

无数文官,做梦都想要这个东西。

整个大唐只有两位文公,一个是韩愈,一个是白居易。

文采比白居易好的没有他官运享通。官运比他好的,文采又没有他好。

无数诗人,心里羡慕又嫉妒,白居易怎么这么全能,命怎么这么好?居然还能让皇上亲自写诗来悼念!

整个大唐有这种待遇的人寥寥无几。就算后来大唐已经衰落,不算监世大唐了,可那也是至尊的皇上啊!

尤其是杜牧,简直酸得要命。他最多只做到了四品官,白居易最后居然做到了二品,太气人了!

可转念想想,白居易情商高,在哪都混得开。再说了,他位居高位,却不贪恋浮华,面对漩涡能够急流勇退,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李白也羡慕极了,他做过三年的翰林侍诏,这是六品的官职,和白居易相比差远了。

不过他转念一想,心情好转起来。

他细数自己的朋友,孟浩然没有品级,王昌龄也就八品。

他的六品官已经算是顶级了,几乎没什么人能超过自己,而且六品只是,他将来说不定会更高。李白自信地想。

高适非常惆怅:≈ot;我都四十多岁了,还没有考中进士,真羡慕你。年纪轻轻,前途不可限量,超过了无数人。”

他们俩是在一场宴会上认识的,两人身份地位差别非常大。

李白却不在乎这些身外之物,觉得他的性格不错,文采也好,便交了这个朋友。

李白安慰他:≈ot;啊,没事,当个白身也不错,孟夫子也没有考上进士,还不是名满天下?≈ot;

高适有些难过:≈ot;唉,好男儿应该建功立业,我也不例外。≈ot;

孟浩然之所以是白身,是因为他不想当官吗?是他做不到啊!孟浩然几次科举都失败了。

李白略微思忖,开朗地笑笑:≈ot;等我以后回长安,看看能不能升官。到时候有机会的话,一定提携你!”

他倒也不是在说客套话,他感觉高适这个小伙伴非常不错,品性很好,只是没有上升的机会。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会帮忙的。

高适非常感动,他家境清贫,生活潦倒,一大把年纪了还没有活出个人样来,可李白已经是超级大明星了。李白愿意捞他,简直太好了。

“多谢太白兄!”

此时的李白并不

知道,自己并不能升职。

反而自己想照顾的小伙伴居然能成为大唐唯一一个封侯的诗人。

不是高适求着他提携,而是他请求高适帮帮忙。

“他真的信佛教了,你们俩还挺像的。”裴迪哑然失笑,试图转移话题:“这个谥号……”

他之前可说了,白居易如果信教,他当场就把筷子吃下去。

白居易跟王维太像了。两人都是少年天才,都体面地进了官场,体面地出来了,官位都很不错。

王维妻子难产之后没有再娶妻,一生没有孩子,白居易晚婚晚育,也一生无子,而且他们同样笃信佛教。

王维知道裴迪在想什么,露出微笑,没有追究:“这个谥号确实好,一般人拿不到,我不及他。≈ot;

古青青说完白居易的一生,语气放松不少,进入杂谈时间。

【现在有人说,白居易很多讽喻诗其实细思极恐,尤其是那一首《观义》。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这一句话或许让无数统治阶级为之羞愧。

它一定程度上质疑了封建帝制的不合理性。统治阶级没有从事农活,一直统治和奴役底层农民,这合理吗?

自己虽然是个官员,但未来会不会一步步沦为捡麦穗的妇女?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白居易觉得不合理,所以非常羞愧。冥冥之间,他对这种生来就有的社会运作模式而感到迷惑不解,所以发出了这一句灵魂拷问。】

天幕此话一出,很多有识之士身心震颤,立刻低下头颅,品读白居易的诗,越读越觉得惊骇。

白居易好像的确不仅自己觉得愧疚,也为整个士大夫群体而感到愧疚。

扶苏处在这个时代,没觉得有什么不对:≈ot;皇帝治理言员,言员治理百姓,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为此感到愧疚,实在有点大逆不道。

秦始皇却蓦然睁开眼睛:“是吗?朕是第一个皇帝,从前连皇帝都没有。”

未来的社会会发展成什么样?

扶苏瞬间冒出了和白居易一样的疑问。

秦始皇隐隐有了预感,早在大幕说什么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时候,他就有了这种感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