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第257(3 / 3)
达成共识就是好事,第二日脱脱便送来了一万人。
一万人抵达北平城外时,徐辉祖第一时间来报,“公主,之前我们忘记了一样要求壮丁。”
杨荣当时就在旁边,听到这话立刻道:“无妨无妨,无分老幼妇孺,做多少事吃多少东西,咱们大明不需要临时反悔。”
朱至在一旁听着点点头,“说对了,他敢把老人孩子放进来,难道以为我们就容不得这些人?好好安顿。”
一旁的杨荣马上道:“沈家那位三公子如今已经贵为北平知府,此事须请他过来配合一番才好。论对北平了解的人,无人能出其左右。更何况,这些年修河造桥一干事,也都是这一位一手捉。”
“对,去把沈彬请来。”朱至说着话已然起身准备往城门去,她不去,谁敢随便放北元的一万人进城,若是出了乱子,谁能担得起?
这时候朱允炆从一旁走来,近一个月在外跑,朱允炆黑了一圈,一看朱至要出门,立刻小跑上来,“姐姐,带上我。”
一干人不管怎么样都对朱允炆称以二皇子。
“我知道是北元人要入城了,我想去看看,长长见识。”请求的同时,朱允炆道明来意,盼着朱至能够答应。
朱至笑笑问:“杨公子认为,该不该带?”
“该。二皇子书读了不少,只是未能学以致用,公主带他多听多看,他定能学以致用。”杨荣这些日子一直负责给朱允炆讲故事,朱至给他圈了一个范围,讲的都是历史的故事。
用朱至的话来说,读史可以明智,知兴替,识大义。
杨荣得说,朱至是心里有数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杨荣也不讲什么大道理,讲故事就讲故事,压根没有要发表意见的意思。但就是如此,反而让朱允炆对杨荣很是夸赞。
大道理朱允炆听得耳朵都生茧了,他现在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别人的教训。
讲故事就讲故意呗,各自有各自的领会,他已经不是三岁孩童,自有他的思考。
因而朱至自打北元回来后,第一时间问起朱允炆是否要换个先生,朱允炆摇头拒绝了,很乐意杨荣继续给他上课。
“你先生既然觉得你书读得不错,却是差了点应用,那就跟着吧。”朱至既然有问,岂能不配合杨荣。
当老师的如何评价弟子很是关键的呢,朱至的意思也是十分简单,带着朱允炆多听多看,让他自己去思考,而不会听信旁人的挑唆,最后成了旁人的棋子。
“谢先生。”朱允炆不管杨荣如何年轻,但既然是他认可的先生,他就会乖乖唤一声先生,表示敬重。
朱至已然大步流星往外走,一干人赶紧跟上。
而这一回,脱脱是亲自带了一万人来,一个个都拎着包袱,大包小包的,好些都拖家带口。
朱至让人将两侧的城门都打开了,出城与脱脱碰头问:“一万人,你这边的名册呢?”
名册,登记对方的姓名以及他们的年岁,擅长,朱至伸手讨要。
“公主要如此麻烦?”脱脱先前以为朱至不过是随口说说,未必是真的,结果朱至这会儿问他要名册。
“不给名册也可以,少了谁将来你不寻我就是。”朱至要名册不就是想省些麻烦,也是对人担起责任。但凡这些人要是在大明境内出了事,她会凭着名册把人找出来。
没有,那也没什么,朱至乐意得很,但也得丑话说在前头,人进了大明,出了什么事她可一概不管。
“公主莫不是故意为难?是不想收下这一批人?”脱脱不是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他做出这样的安排时,已然料到朱至会有什么样的应对,故而就不得不跟朱至要一句准话。
不想朱至嗤笑道:“人,你们来多少我要多少,老人,妇人怎么了,他们就算做不了重活,我大明也有能让他们干的活。可是,不对名册,不知你们到底来了多少人,你说一万人就一万人?我还能说我只收了五千呢。怎么,你是认是不认?”
脱脱瞪大眼睛盯着朱至,难以相信朱至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可是,要说朱至无理,这也不算无礼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