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邪门歪道系统(2718-2719)(2 / 3)

加入书签

都不需要理会,他自己就会主动去地府了。5678点c0张文斌摇起了头,说:“我没养阴兵。

不过你说的那一套也不错,回头我研究一下。”道家各有巧妙,各门各派的看家本领不尽如一是各有千秋,正一全真松溪一类的都耳熟能详了。要说起手段最独特的应该是侣山派了,侣山门人出手不是雷法也不是其他的术法,而是直接出兵马和你干。上司路为天兵,中司路为祖兵,下司路为阴兵……天兵一般请不到,中司和下司的兵马为多……但人家又嫌弃下司的兵马比较弱……因为那不是正统的地府阴兵,是自己养的鬼罢了。侣山派最强的是中司祖兵,其实就都是自己的祖师爷们,死后没去投胎自愿留下成为阴兵的一种……这种修道之人当阴兵可想而知威力有多恐怖。这一派的规矩是入了门就要做好死后成为祖兵庇佑后人的觉悟,每个传人一生只会几个徒弟,只有最强的那个徒弟才能得到这些兵马的传承。其他的弟子只能养一些下司兵了,中司的就极少也能分一点……而侣山派的祖先里可不乏真能请上司天兵为我所用的强人。这些兵兵是代代相传而且都是最强的那一个,所以侣山派很独特战斗力也特别的强,是名门正派不假不过知道的人比较少,主要传承的人也不多,所以这一派的人因为其独特性战斗力就没一个弱的。养阴兵这个……似乎可行啊,作为一个懒人来说这是个很不错的办法,碰上臭鱼烂虾什么的也不用自己动手。“就这个,你做个法事就渡了吧!”城隍爷只是默一抬手,城隍庙的香火就把这个鬼魂给超渡了,异常的顺利一点问题都没有,地府那边也接受得很流畅。“是。不过数量有点多,才麻烦您!”张文斌不好意思的挠着头。“数量有点多??”城隍爷脸上的疑惑之色更重了:“就算是你养的阴兵要结善果去投胎,以你的实力几十个也超渡了吧。”“不是几十个,是几千个。”这一说,城隍爷惊得手上的茶杯都摔落在地了,无语道:“几千个阴兵……你是想造反攻打地府啊。”如侣山派那么强的,正统传承人手上最多不超过十个祖兵,超过一定数量的话会有一部分去投胎了。如果是下司阴兵的话是比较弱……但顶天就养几十个差不多了。毕竟战斗力强与不强不只看数量也得看品质,没品质的话你数量多了就是炮灰而已。养鬼是麻烦事养阴兵其实也是,能养几十个那是相当的牛逼了……因为连城隍庙麾下阴阳二差加起来都没那么多数。几千阴兵……怕不是要强攻地府……而且这货一看就知道之前也有法力在身是个狠人,别说几千个了就是有几十个都能横扫城隍庙了,作为镇地城隍必须向地府求救才能抵抗。几千个这样的阴兵……地府恐怕得是鬼帝级别亲自带兵来阳间荡平,又或是直接天兵下凡剿灭,总之这个数量的话形成的战斗力很是恐怖,谁都容不下的。张文斌赶紧解释道:“没有没有,就是普通魂魄,您也看见了干净得很别说法力了,就连怨气都没有一丝对吧,人畜无害。”城隍爷依旧是一脸怀疑的眼神。毕竟几千这数量别说是阴兵了,就是普通的魂魄都是夸张的。主要张文斌又是个实力深不见底的变态,身上还有一个他看不透的家伙藏的更深。城隍爷有理由怀疑张文斌是别有用心,先弄一部分兵马去地府,然后里应外合要搞一波大事。为了表示诚意……张文斌又挑出了两个大概是明代的家伙。“你哪来的这些个玩意啊,还都是有点年头的老古董。”城隍爷仔细的查看着这次很细心,基本可以确定张文斌没动什么手脚……但他疑惑的是这些鬼魂全是低头沉睡的状态,细一看全都行尸走肉一般没了意识。这种情况不是没见过,就似是被某些法宝镇压了太久而失去自我没了记忆,变成了游魂野鬼。“嘿嘿,掏弄来的,想结个善缘。”张文斌也没说的那么详细。“两天后给你回复吧。”城隍爷很谨慎,他应该是要把这俩送去阴司好好检查一下,确定没问题以后再考虑出手。而且他的理由冠冕堂皇也反驳不了:“你也知道阴司的规矩,我这地盘上一下死了几千人的话不好交代啊,起码阴司要找我去问一下是什么原因吧。你要说死的是正常的先代人也就算了有点天灾人祸是正常的,可你这都是上了岁数的老古董还是不同朝代的,你总得给我时间想个理由解释一下吧。”好吧,他这样说也算有理有据,一般而言地府是很少管闲事的。比如延年益寿这事,色鬼小红就是采阳补阴了地府也不管,正常点的话一些细碎小事自已解决,阴司是不会太多插手阳间的事。可这事想想也是离谱,你说你偶尔抓了一个古代的游魂野鬼,或是哪的墓地拆迁搞了几个老鬼去投胎也是正常的。但你海滨市城隍庙怎么回事,一个接一个的来什么唐宋元明清什么朝代的都有,数量还那么多你在集邮呢,哪个小地狱里拉出来的都没你齐全吧。“确实,所以才拜托您帮忙的。”张文斌就是有这个顾虑啊,几千个魂魄给自已半个月的时间,不吃不喝不睡的也可以超渡完,问题是地府那边绝对打草惊蛇了……这他娘的什么情况肯定要派人查一下。突然死这么多人不奇怪,突然来这么多老鬼就很奇怪了……而且张文斌也不想活活累死就求到他这来了。城隍爷点着头,说:“这事吧能说清楚就不是大问题了,你等我的消息吧。”言下之意只要你不搞事的话,还是有办法圆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