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37章 老师(3 / 4)

加入书签

着面前这些大臣。

“周相病重,首先就是这今年的秋收,要做好准备”

果然,刘长是要问策的。

周昌的重要性,在此刻就展现了出来。

群臣面面相觑,秋收的事情,他们还能帮着拿主意,可这驰道,向来都是周昌负责,他们也不知该说什么。

刘长又说起了其他几个事情,纷纷询问大臣们的想法。

群臣们彼此交换着想法,殿内也变得喧哗了起来。

当然,喧哗之中也出现了群臣的一些感慨。

“若是周相能来就好了这件事他一定能拿出稳妥的办法。”

“是啊,我昨天才去拜访了他”

现在不只是刘长这里有问题要解决,群臣也都有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和难处,张不疑是有能力,可要他直接接替周昌,全盘负责国内的大事,那他就有些不够看了,毕竟比起这些大臣们,他还是要太年轻。

“陛下臣有奏。”

此刻,一人站出来,打破了群臣的喧哗。

刘长低着头看去,站出来的人正是张,您有什么办法?”

“群臣所说的这些问题,还有陛下如今所说的问题,其实都是因为国相周相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故而耽误了很多的事情,臣请陛下允许周相辞去国相之位,让他安心养身体。”

刘长目瞪口呆,罢免周昌??

“老师啊,您说的倒是容易,可罢免了他,谁可以来接手他的位置呢?”

“臣可以。”

一时间,殿内静悄悄的。

群臣都是愕然的看着张苍,不敢相信自己现在所听到的话,什么??张苍居然主动要求担任国相??

刘长同样如此,他实在是太了解自己这位老师了。

寻常庙堂里有什么事,他躲都来不及呢,这怎么还主动要往自己身上揽事?

“老师您这是”

刘长缓了会,才以商量的口吻询问道:“那就以您为相??”

“多谢陛下。”

张苍行礼拜见,这才转身看向了群臣。

“首先就是今年之秋收”

“这件事,主要是因为刘敬启程前往河西国的缘故,河西国有周相,倒也不必那么着急,派人去将刘敬拦下来,让他火速返回长安,即刻准备秋收,等到栾布前来,正式交接之后,再让他前往。”

“驰道之事暂停,恐影响秋收之事。”

“各府之情况,诸君可以依次前来禀告”

张苍站在了群臣之前,大臣们纷纷说起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张苍前不久才跟他们商谈过,无论什么事情,张苍匆匆听完了一遍,就能即刻做出批示,不慌不忙。

“准备种子的事情尚且不必着急我吃遍各地的稻米,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南越稻在吴国推广之后,居然出现了两熟的情况,其稻颗粒与南越稻不再相同,就如古人所说的,相同的作物在不同的地方能结出不同的果实我询问了很多当地的官吏,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所有这些出现两熟情况的南越稻,都分布在有吴国晚稻的地区上”

“或许,这不是因为生长的土地不同了,而是像战马那样,匈奴人擅长给战马配种,赵国的书籍上就记载了这样的知识,高大强壮的战马与不同的战马进行交配,能诞生出不同的后代这就被称为育种那作物是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呢?”

“这件事,需要内史的官吏多上心,不要只是胡乱的挑选种子,要多进行测试,还要多前往地方考察!”

张苍的这些话,听的内史的官吏们一愣一愣的。

“民以食为天,陛下要开盛世,就必须要有充足的粮食,而这作物是其中的关键,不能只是通过开垦来达到这个目的,你们内史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

张苍随即又看向了张不疑。

“你也是一样为了避免农户流失,就要提升农户转籍的难度?你要搞明白为什么农户都想着要去转其他户籍了,你要做的是让农户们满意自己的处境,而不是通过各种办法来禁止他们转籍,你为什么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如今的农户,在税赋徭役各方面,都是没有什么困难的,那他们为什么还想要转籍?为什么他们的生活还是那么的艰难呢?主要问题大概是因为耕作的劳累程度,庙堂可以给与他们耕地,可是耕地不会无故的长出粮食来,百姓们辛辛苦苦的耕耘,收获的粮食只能湖口要提升农业技术,想办法减轻工作强度,教导正确的农业方法,还要提升土力耕耘一亩良田和耕耘一亩恶土,这成果是不同的。”

“过去秦人以厩肥为农料,赵人用人失,魏人用蚕失,齐人用骨汁,豆箕,楚人用河泥,巴蜀以缲蛹汁”

“我听闻,干涸贫瘠的土地,运用河泥来浇灌,则是能使其变成良田”

“这还是你们内史的不力!”

“至于不疑,你做的实在太粗糙,户籍的事情,就需要运用大量的数,不能用圣人的道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