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1(1 / 2)

加入书签

用一些略微有些湿润的落叶将没有完全熄灭的火堆盖住,第二天早上只要加上柴火,火堆就有重新点燃的可能。

这一套流程祁白已经做得十分熟练了,当然并不是每次都能奏效。

今天祁白的运气不错,火星明明灭灭地跳跃了几下之后就燃烧了起来,祁白将甘薯扔进了火堆,打算当做今天的早餐,然后将两盆小葱和蒜苗浇了一点水,搬到了山洞外。

或许是因为山洞中的温度适宜,这两盆葱和蒜竟然顽强地活了下来,只是此时看起来不是很精神的样子,祁白就每天耐心地将他们搬出洞外,让它们尽可能多地享受阳光,天黑下来之后再搬进稍微暖和一点的洞内。

将两盆植物摆放好,又帮它们挡住了风之后,祁白又拿着石锨将藤筐装满土。

这时甘薯已经差不多熟透了,祁白背上藤筐,一手抱着篾条,一手吃着热乎的烤甘薯,往窑场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祁白碰到了不少同样往窑场去的族人,大家都热情的来跟祁白打招呼。

祁白昨天已经告诉了那些封了窑的族人,可以等天快黑的时候再去窑场那边开窑,只是显然有了烧炭这样的新鲜事,不少人在家里已经待不住了,都要去那边凑热闹。

不知道为什么,自从跟族人们分开来居住之后,祁白和大家的关系反而比住在一起的时候更加亲密。

听到了鼠林在身后喊他的声音,转过头,祁白就看到了正轻快小跑的鼠林和跟在他身后单手抱着木柴的熊风。

熊风这次终于没有再像上次一样无视他,衝着他咧嘴笑了一下,只是熊风长相彪悍,得亏祁白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要是乍一看过去,还以为是在跟他找茬呢。

“哇,豹白,你在哪里找到的这么漂亮的藤条?”鼠林在远处看着,还以为祁白手中拿着的是芦苇秆,直到走近了才发现不是。

“这是用竹子劈开的篾条,我要用这些篾条编织。”

“那编出来的竹筐一定会很漂亮。”在鼠林的想象中,最复杂的编织工艺无非也就是藤筐,那竹子编织的就一定是竹筐了。

祁白没有反驳他,等他将簸箕编出来,大家就知道它的作用了。

到了窑场之后,祁白将自己昨天已经建了一半的陶窑继续垒高,添上火烘干。

然后就找了一片空地坐下,开始专心地编织簸箕。

祁白决定先编两个簸箕,一个篾条紧密的用来晾晒萝根干,另一个他则要编织得稍微松散一些做成一个筛子。

因为在他刚刚想要和泥土的时候,才发现泥土中细碎的砂砾和石子实在是太多了,而製作陶器需要使用更加细腻的土坯。

如果不好好处理土坯,结果会是什么样子,看看他用来烧製木炭的窑就行了,隻一两天就全部都是裂痕,全靠用黏土不停地补窟窿。

这一次祁白依旧使用了最朴素的编织手法,将篾条一上一下地编织。

只是为了让簸箕更加结实,这一次祁白在每隔上五排的地方,就会额外增加一条篾条做支撑,防止簸箕在装稍微重一些东西的时候中间不稳。

等编到直径约五六十厘米的时候,祁白就开始逐渐减少边缘编织的范围,直至整个簸箕面被编成一个大圆盘。

再将多出来的篾条向内翻折,绕圈扎起来,最终就形成了一个高约两厘米的边框。

祁白在编簸箕的时候十分的专注,直到整个簸箕都编织完成之后,他才发现周围已经围了不少人。

要么狼泽说他这个人没有戒心呢,他这一抬头才看见连他的头顶上都有人在踮着脚看,只有祁白没有发现,怪不得他刚刚就觉得天色黑了下来,还以为是阴天了呢。

不过祁白完全不介意大家看着,他衝族人们笑了笑,拿过了剩余的篾条,开始编织起他的筛子,顺便也将如何製作篾条的方法告诉了众人。

等做好了筛子之后,祁白就找了一块平整的土地,用树枝清扫干净,准备用来放陶土。

虽说製作陶器的泥土没有瓷器的要求高,但是也不是什么样的泥土都合适的,好在他不是急性子,慢慢摸索实验的过程对于祁白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一批要实验的有两种土,一种是他从山坡上取下来的泥土,另一种则是瀑布接连着的那条溪流边上的黏土。

祁白将从山坡上取下来的土碾碎,然后过筛,慢慢地加入山泉水,将黏土调和到略微有些粘手但是刚好可以塑形的程度,再开始琢磨着捏出形状。

由于这是第一次尝试,祁白也没有直接就上手製作高难度的陶锅。

他决定先用两种不同的泥土,各做一个陶罐和两个陶碗。

将两个粗细差不多的木棍放在石台上,然后将已经揉捏好的泥土放在木棍中间,再另外拿一根木根压实,这样就可以保证陶碗的底部均匀。

再将泥土揉成长条,一层一层地在碗底上加高。

祁白看到过现代成熟的製瓷工艺,用的都是转盘手动拉坯,然而他现在所使用的陶土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