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文圣 第146(1 / 2)
李侍郎点了点头。
与此同时。
大夏吏部。
同样也在围绕此事议论。
但不同于户部救灾之事。
吏部后堂。
只有三人。
吏部尚书胡庸,吏部左侍郎徐来,吏部右侍郎王江。
“江宁郡郡守当真是胡作为非,府内米商将粮米价格抬至六十两一石,天底下哪里有这么贵的粮食?”
徐来的声音响起,痛斥江宁郡郡守失责。
“灾民四起,官仓无粮,他这般做也是无可奈何之为,虽有些过失,但也在情理之中啊。”
王江出声,江宁郡郡守张旸与他有些关系,自然要说上几句好话。
“情理之中?”
“官仓无粮,难道就可以让这些奸商肆意任为吗?”
“这才几日?就涨至六十两一石,十倍之价,这就是官吏无能。”
徐来继续痛斥。
丝毫不给对方任何一点面子。
“徐大人,您这话有些过了。”
“天灾人祸,谁能控制?再者朝廷百官,有谁想出良策?”
王江有些不服气了。
只是,就在此时,吏部尚书胡庸之声却已响起。
“眼下之事,不是张旸所能抉择的了。”
胡庸一开口。
两人顿时闭嘴。
同时也在细细琢磨。
“尚书大人的意思是说,是有人在背后指点张旸?”
他们听得出这是什么意思,忍不住好奇问道。
“昨日,大夏书院,顾锦年献策,苏文景连赞三声好。”
“而后入宫,陛下也龙颜大悦。”
“今日,江宁郡郡守张旸,便放任粮价不管。”
“两位说说看,这其中有什么巧合吗?”
胡庸平静,道出关键点。
“顾锦年献策?他能献什么策?文章诗词,顾锦年的确不错,老夫也佩服,可国之大事,他一个稚童懂什么?”
“此事属下也听说过,可属下并不认为,顾锦年能献什么策,民间百姓也有言说,是苏文景看中顾锦年之才华,故而起了收徒之念,写下策略,将功劳赠给顾锦年。”
“这个说法,属下认可。”
两人开口,从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他们认可顾锦年的文采,可对于治国这方面,他们并不认可。
这并不是轻视,而是种种原因,读书好不代表就会治国。
哪怕是科举状元,刚开始也不过只能入个翰林院罢了。
原因很简单,在朝堂这个大染缸磨练一二。
不吃亏,不上当,难以大用。
这世间上不可否认是有天才的,但计谋这种东西,与阅历有很大关系。
只是胡庸端起茶杯,细细品了一口,随后出声道。
“无论是顾锦年出策,还是文景先生出策,甚至这只是一场戏,都不可否认一点。”
“张旸是受人指使,默认米商涨价,两位应当考虑的是,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谁让他们这样做的。”
说完此话。
两人顿时沉默。
大约片刻后,两人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个可能性。
“大人,您的意思是说,这是陛下故意为之,想要激起民怨,从而降低影响?”
徐来忍不住开口。
而胡庸却摇了摇头道。
“不是陛下。”
他直接否认,即便是跟自己心腹谈话,也绝对不会说错一字。
“文景先生吗?”
王江好奇出声。
“也不是文景先生。”
“谁献策就是谁。”
胡庸淡淡出声,陛下他不敢多言,苏文景他也不想牵扯。
既然民间说献策的人是顾锦年,那就当做是顾锦年。
事情是谁做的无所谓,重点是能带来什么影响,这才是关键。
听到胡庸如此开口,两人也点了点头,没有去纠结到底是谁的主意。
“尚书大人,您的意思是说,陛下要拿这批商人开刀了?”
徐来回到主题,如此询问道。
“不出意外的话。”
“应是如此。”
胡庸点了点头,而后将茶杯放下继续开口。
“要毁一个人,先让他疯狂。”
“江宁郡郡守再蠢,也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此乱来,否则朝廷秋后算账,他头上的官帽也该落下来了。”
“江宁郡的一举一动,都是朝廷的意思,顾锦年所献之策,老夫大致也猜出来了。”
“任商涨价,米价破天,激起民怨,而后铁骑踏过,人头落地,开仓放粮,平息百姓之怒。”
胡庸淡淡出声,将自己的猜测全部说出来。
刹那间,两人沉默。
关于永盛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