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页(1 / 2)

加入书签

妇人呆愣愣的瞪大了眼睛看白昼,见眼前几人,穿着并不富贵,但干净得宜,又文质讲理,不知自己修了几辈子的福气,在这当口能有贵人相助。

远宁王当然知道白昼的心思,帮腔道:长夜苦寒,你挨得住,这么小的孩子,也要挨冻,多可怜。

母子连心,最看不得孩子受苦的便是亲娘,她缓过神来,叩头感谢,跟着三人进了客栈。

众人热汤面下肚,寒气渐退。玉人张罗着给母子二人安置好一间客房,小男孩吃饱了,身上暖和,没一会儿就安稳睡熟了。

白昼这才开始正题,几句询问,问得的情况,让他气得心口发闷。

蚌安郡下辖十八个县,其中十二个县的县令都是捐官得位的。此次流民暴1乱其实已经起了,多次遭到镇压,都是发自这十二个县的底层百姓。

有些已经死了,剩下的不堪重压,流向边县。

商贾富户之所以要捐官做县令,一来是为了摆脱商人的身份,二来当然不是为了大展政治抱负,造福一方百姓,他们自然是把捐官当做投资,一旦成功,日后搜刮民财,横征暴敛,日后必得把本钱十倍百倍的捞回来。

于是蚌安郡各县三天两头的征税,每个县像是比赛一样,生怕落后。先是加大比例,而后是乱开条目,花样翻新,那妇人苦笑道:这样下去只怕喘气、上茅房都要交税了。

这哪里是交税,分明就是明抢。

更让人生气的是,其中几个大县,县令攀比之风盛行,今日你用米浆洗锅,明日他用绣缎铺路

白昼心道,历史上荒唐的斗富行径,竟让自己碰上了。这种事情在史书上看到,和亲身经历是两种感觉,他只觉得心口像堵了一块巨石,压得他喘不上气。

细想这一系列的操作,像是有一顶巨大的保护伞,将层层黑幕拢在阴影里。

这里离朝月城这么近,就没有百姓去都城告状吗?白昼不甘心。

那妇人听了这个问题,神色先是一滞,泪水忽然盈满了眼眶:家兄曾是地方一富户家的西席先生,看不惯这等行径,偷偷去都城告状,都城里的大官,先是表彰家兄大义,而后劝他回家,待到查实了,就请他来做人证谁知他进家门,就被下了大狱,冤枉他偷盗,在狱中被活活折磨死了

她心里悲恸,又怕哭声大了吵醒孩子,只是强忍着低声抽泣。

白昼看着眼前的妇人,脸上不动声色,牙齿却难以控制的咬着嘴唇内侧,疼痛让他知道,他身在疾苦人间。

时至此刻,他心知多问无益,嘱咐妇人照顾好孩子,好生歇息,就退出去了。

闷不吭声进了卧房,刚伸手想推开窗子透一口憋在胸中的闷气,手还没挨到窗户,就被王爷捉住手腕:我知道你心里气闷,但冲了冷风,又要咳嗽的。

作者有话要说:

作者emo,抽风加更

第12章 大庭广众,公然暗杀!

第二日清早,妇人已经带着孩子不告而别,留下一封书信。说救命之恩,无以为报,不能再麻烦恩公,只得每日早晚祝祷,恩公多福多寿。

字写得极好。

这样一个闺阁之女,落得如此境地,白昼只盼此次饥荒过后,她和孩子能有个好归宿。

晌午,白昼和远宁王上了街,打探出一个重要的消息郡守汪贺之在朝内有人撑腰。

这事其实白昼早有猜测,但他还是觉得非要到了地方上,亲听亲见一番,才能作数。

毕竟,敢在天子脚下的一亩三分地造次的人,要么是背后的水深不见底,要么就是傻。

只可惜,问了数人,大家都只听说汪贺之背后势力手眼通天,但具体是谁,没有人说得出来。

行吧,狐狸尾巴早晚露出来。

第三日,朝廷赈灾的运粮队到了,随之而来的还有医师。

白昼在茶楼上远远的看,认出这次押送粮食的官员是户部侍郎,官阶比汪贺之这个郡守高半个品级。

汪贺之对他远接高迎,一路从城关门口迎到府衙门前。即便是在大灾之际,依旧安排净水泼街,黄土垫道。

这在明清时期,可是皇帝出行的排场,想来即便是在杜撰时代的小说里,礼数也不可谓不周全。

但白昼细看却不见汪贺之有几分恭敬,二人似是相熟的,并非初次见面。

户部侍郎在门口和下属交代几句,手下的官吏就开始按照户册发放粮食,同时在城内多出施粥、开设医棚。

老百姓就是这样,即便再如何心知地方官吏脏心烂肺,也总是要过生活的,大部分人其实只要能吃得饱,穿得暖,就会念当权者的好。流民们眼看热气腾腾的食物当前,都纷纷向放粮点涌去。

再看那汪贺之二人,府衙门前拱手相让一番,而后挽着手入了内堂。

想他汪贺之虽然身为郡守,却非中央官员,怎么和户部侍郎这般熟识。

白昼越发觉得有意思,尧国朝廷鱼塘里的污泥太多,横生出来许多浑水摸鱼之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