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一十五章 亡国五病 臃肿痿痹(2 / 3)

加入书签

多,而大明军备一年不过两成。

如此靡费,是和当年立国之初,天下凋零疲惫,为了天下归心,朱元璋不得不派自己的子嗣,镇守四方,谓曰藩篱。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尤其是靖难之后,对宗室子弟防范亦密,先夺军权,再设藩禁,各藩王失去了藩篱的作用,再让各种亲王郡王出京镇守已经失去了意义。

自景泰四年起,天下宗室迁王府入京以来,这个问题得到了部分的缓解,但是力度依旧不够。

第二个问题,人才和任用问题,胡濙纵横官场数十载,活得久见得多,德不配位,名不副实,才高难就之事,数不胜数。

李贤、王翱、李燧这些人的经历是大明朝堂的一个缩影,在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比如非翰林不入阁的规矩,就是典型的肉食者鄙的政令。

胡濙简明扼要引用中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胡濙看来,庶弁将立功赏罚分明和进士出任州部同样重要。

第三个问题,则是老生常谈的吏治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朱祁钰不是没下功夫,九十六条,御史犯法罪加三等;

考成法逼反了南衙阴谋家,朱祁钰也要推行;

反腐抓贪,甚至专设反腐厅,用行政打压贪腐之风。

虽然已经颇有成效,但仍然存在【考课不严,名实不核】的问题。

大明的监察制度仍然是大明木桶最低的那一块板。

胡濙一针见血的指出,大明的都察院名不副实,若是都察院再这么名存实亡,追求清誉而枉顾本务,陛下应当大刀阔斧的直接裁撤另设。

朱祁钰给了都察院很多次机会,先是王文,而后是陈镒,现如今是贺章,都察院如此频繁的更换总宪,就在给都察院机会。

胡濙的意思总结为一句话就是,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换人。

第四个问题,则是武备不振的问题,胡濙从边军战力低下,卫所军卒逃所、贪腐成性等多个角度去讨论。

自洪武二十七年最后一次清查天下卫所,发现逃卒已占大半之后,卫所制名存实亡。

将卫所和农庄打造成大明征兵的蓄水池,择优建立一只强而有力的京军,是胡濙的野望,于谦和陈懋对此高度认可。

义勇团练,不直接作战,而是建立军队职业化,的确是当下大明武备不振的优解。

而胡濙谈到军备不振谈到了边方修城贪腐问题。

大明的边方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修城。

军卒不用拼命,总督军务的文臣可以申请修城预算,然后上下其手。

边方文武勾结,借修城之名,大派劳役谋取私利。

武备不振,是一种洪熙之后,兴文匽武的必然结果,大明军备现在在缓缓恢复,但远没有到需要兴文匽武的地步。

最后一个问题,则是财经事务之事,这个是陛下尤为擅长的一块,胡濙并没有详谈,陛下精通此道,南巡的目的,一大半就是为了稳定大明经济。

“胡尚书深谋远虑,于某佩服。”于谦听完了胡濙的一番话,真心实意的说道。

让于谦夸人,是一件很难的事。

陛下问,大明当以何亡,胡濙言五事,都是亟待解决的要务。

朱祁钰、于谦、胡濙、陈懋、兴安五个位居庙堂之极高的五个人,在讲武堂的聚贤阁内,颇为认真的讨论着大明亡国之祸。

次日的清晨,信鸽的哨声响彻天穹,奉天殿迎来了早朝,卢忠甩着净鞭,兴安甩着拂尘,宣读着圣旨。

“近,风俗人情,尚奢竞奢,积习生弊,有颓靡不振之渐,亦有积重难反之几。”

“朕,大纠结。”

“若不稍加改易,恐无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

……

圣旨的内容就是大明亡国五事,圣旨读完,奉天殿上议论纷纷,朱祁钰并没有出声让群臣安静,而是任由他们讨论。

亡国五事,朱祁钰并没有打算一次办完,各方面齐头并进,但必有侧重。

这第一个侧重点,就是废除藩国,诸王永留京师。

其实朱祁钰对封藩有自己的打算,按照胡濙的王化论,大明应有四方、六合、八荒之地。

之前的封藩,都是封在四方之地,也就是大明目前疆域之内,而后封藩,朱祁钰打算都封到六合八荒。

自洪武封王,建文削藩、永乐设藩禁,洪熙宣德加固藩禁,至景泰年间,藩国皆废诸王永留京师奉养。

兴安轻轻咳嗽了一声,几个内番大声的喊道:“奉天殿公器之地,肃然!”

在内番喊完之后,诸多纠仪官站直了身子,朝堂逐渐安静。

朱祁钰深吸了口气说道:“景泰三年,三王伙同逆贼作乱,南衙七省之地遍地狼烟,逆贼纠集三十万众,胁众附逆,朕痛心疾首南下平叛,已四年有余,每当想起,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当日朕天地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