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安南初始(1 / 3)
石炭,或说煤炭的大卖,尤其是慢慢排队的景象,让许多的商人感觉到羡慕。
这低廉的价格,稍稍打探就知晓,是官府出手了。
其实本身煤炭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价,这其中的行情,主要还是取决于官府,之前高昂的价格,主要是因为这玩意不允许民办。
在管控之下,流出得少,自然这价钱就贵了起来。
第二天,商人们就感觉到春天来了,官府告示,从今往后,将会审查有足够实力的商会,可向官府申请办理开煤款文书。
这就是说,只要你发现了一处煤款,然后向官府提交相应的资质,就可以自己采矿售卖了。
虽说其中有许多的条款,但这依旧在整个商界,掀起了千层浪。
“大明之景象,越发不同,连采矿已然准许民办了,我等商人的好日子,终于算是盼到头了。”
“太孙殿下流落民间之时,多经商事,其群英商会,更是商界顶流,对于商业之事门清,这才有如此善举。”
“若石炭价钱下来,百姓亦是用得起,这每逢冬季,当有多少人免于寒冬而死,功德无量。”
“嘿,不知有多少大商,将会因此暴富。”
“那有如何,终归这日子,当是越来好了。就是这矿工的工钱,可不是个小数,这告示文书里明明白白写着,当保障下矿之人安危,若有事故,当有抚恤。”
“好家伙,这抚恤视年岁不同,为三十两,可真金贵。”
“哼,在那些大商手中,三十两算得了什么,不如那销金窟给头牌的赏钱,太孙殿下仁义,先把规矩定死了,不然谁人敢下矿。”
大量信件从京师发往大明全国,在南方这边的煤矿并不多,可在北方,却有大量存在。
在京师的各地大商帮,死的死,跑的跑,群英商会一家独大。
但这并不代表各地商帮在京师就没有驻点了。
相反,在京师遭到收毁灭性打击后,各地商帮们更加注重消息的传播,毕竟这天下的规矩,都是朝堂立起来的,商人更加懂得信息情报的重要性。
一些消息提前知晓的好处太大了,像是江南那边的商帮,更是开辟了一条特殊的路线,专用于情报的传递。
哪怕是说那一趟的货物价钱亏损,都在所不惜。
“今年的京师,可真是热闹非凡呀,往年怕是要到了年关近几日,才有这等盛况。”
“这大街上熙熙攘攘的,如此严寒,竟都不呆在家中。”
秦淮河畔附近街道,酒楼二楼。
李景隆看着窗外的景象,有些感叹的对着朱棣说道。
朱棣轻轻点头,有些羡慕的说道:“不得不说,太孙在商事上,真有一番天赋,便是本王,也不得不佩服。”
“可不仅仅是百姓,便是本王府中,仪华诸子,彼女仆从,每日都赶着上街,从未见过这般勤快。”
李景隆笑着回道:“这怕是花销也不少吧,现在也不知怎得,这街面上花钱的人,突然就多了起来,往前稍微有点钱财,哪个不是好好藏着。”
“可观如今,都纷纷去买这买那,连天寒地冷都阻挡不了,太孙当真有点东西。”
朱棣回道:“这便是太孙的那群英商会,大肆从各地购置货物,而后低廉倾销,听仪华说,有些货物的价格,比之本王北平,都要低廉数分。”
“早知道这里可是京师,货物从各地运来,反而比地方上卖得低廉,简直不可想象。”
朱棣和李景隆,或者说整个大明,都没怎么见识过批发价的威力。
朱英有着前世的记忆,自然是对这一套非常的熟络,虽然运输条件要差一点,但价钱的下降,也是实实在在的。
对于这种贱卖的行为,多数商人感觉不可理喻,薄利多销商书有之,但这么大面积的倾销,几乎牵扯到所有的日用品了,也委实太过于恐怖了。
别的地方不说,至少在京师长江边的码头,大量的货物不断运入,哪还有店铺敢提价,那纯属是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舅妈那边,不知进宫后如何了。”寒暄感叹一番后,李景隆开口问道。
关于徐仪华进宫的事情,朱棣也告诉了他。
就整个京师而言,朱棣唯一能够说下心里话,并且有所交流的,也就只有李景隆了。
朱棣微微摇头道:“仪华去寻了宁妃,不过宁妃虽然答应了帮忙其中说和,但对于太孙的忌惮非常之高,本意是想在府中宴请,现在看来只能是年关大宴上,再寻个时机了。”
李景隆闻言轻轻点头,而后叹道:“太孙殿下的手段太多了,目前所见,军事,商事,政事,人事,无不精通,天予之才,难以匹及。”
“现在陛下每日欢喜得很,今年各地丰收,国库丰盈,内帑在太孙的营作下,怕是钱财不缺,这次正旦大宴,据说太孙令旨招来全国各地名厨,更是集四海之珍稀,彼时菜肴之丰盛难以想象。”
“陛下一向提倡节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