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五章 火铳引发的回忆(1 / 2)

加入书签

第十五章   火铳引发的回忆

洪麟一路策马疾驰,七天之后来到了红海津,与前任交接了防务,洪麟便正式接管了红海津的守备工作,这一片地方虽然一向比较平安,然而如今四方多事,因此洪麟不能就此懈怠,每日里整顿军队,巡查防务,十分忙碌,在这样的繁忙之中,对于开京的情怀倒是有所转淡,只是每当夜间,周围一片安静,想到满月台那扶疏的花木,摇曳的人影,不由得仍是会出神。

而此时,虽然已经是深夜,王祺在深宫之中,却接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崔茂宣,他的父亲是广兴仓使崔东洵,崔茂宣今年三十出头,颇为稳重,也十分谦逊,然而此刻他在王祺的面前,却很有些激动地滔滔不绝:“殿下,火器的发展,乃是我高丽未来的希望,无论是面对草原上的骑兵,还是东瀛海寇,我高丽武士都不具备很突出的优势,如今虽然暂时不必担忧来自草原的旋风,可是倭寇常年不绝,不但侵扰沿海,甚至剽掠内地,就连京都,也会受到威胁,这样一个心腹大患倘若不除去,高丽的民生将会日益凋敝,动摇王朝。”

王祺点了点头,虽然碍于大元是高丽的宗主国,征东行省衙门就设在开京,因此崔茂宣并没有将蒙古列为主要的防御对象,然而高丽许多人对于元王朝并没有什么认同,只是强大武力震慑之下的不得不低头,从王祺到普通人,内心都认同自己是高丽人,而不是蒙古的什么“征日本行省”,事实上蒙古人是否要征讨日本人,跟她们没有什么相干,当然现在不太一样了,倭寇太可痛恨,征一征也是好的。

高丽与大元,暂时还算是相安无事,但倭寇就不具备这样的可谈判性,不是联姻设衙门可以平静的,如果是堂堂对阵,高丽军队虽然未必那样强有力,但是举一国之力,却也不见得落於下风,糟糕的就是倭寇多是偷袭,所以高丽三面海防常年戒备,人力物力损耗都很严重,且不说倭寇上岸后的劫掠,就是这样长期维持紧张的防御,对财政都是很大的负担,更不要说元国内乱,征调高丽的武装力量去助力平剿,都让高丽的军费开支节节攀升,不堪重负。

而这些费用,都是在高丽王所掌管的朝廷体系之内结算,那些世家贵族虽然拥有大量奴婢田庄,但是面对财政上的深壑,却又怎么肯拿出钱来弥补国家财务?等于损耗的全都是高丽王这一家,所以高丽王怎能答应这种吸血王室的事情?自然要解放奴婢,抑制豪族。

在财政的危机之外,倭寇给人的生命带来直接威胁,王祺登上王位十一年,开京就有过两次戒严,都是因为倭寇,更不要说当年洪麟的弟弟在汉阳,就因为倭寇而失踪,损失着实十分惨痛的了,以至于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开京王气将尽,应该迁都以给王朝续命,好像西周到东周,北宋到南宋。

王祺心中也有些犹豫,不过宝塔失里倒是说:“若是不平息了倭寇,迁到哪里都是一样。”高丽不过这么一块半岛的地方,还能迁往何处?莫非迁到元大都?

所以王祺为了军事问题,也很是忧虑。

然而此时,有这样一个崔茂宣向自己献上抵御倭寇的策略,王祺自然寄托了希望,只是对于崔茂宣所说,终究有些将信将疑:“虽然朕也知道火器颇有威力,然而元国一直把持着火药的生产,当做是机密,不肯告诉我们的,你可有何方法自制火药?”

要说如今的高丽军队,并不是没有火器的,以元国为宗主国的好处,就是元王朝在高丽军中也装备了火器营,但是火器火药的生产与调度,却全都在元人的手中,由元政府严格管控,技术不肯外流,高丽的士兵虽然可以使用火器,但是高丽本身不能制造火器,即使有蒙古公主在这里,元政府对这个独立性极强的地方仍然深具戒心。

崔茂宣微微一笑,凑近了王祺:“殿下,微臣不久前知晓了该怎样制作火药,已经在家中试制过了。”

王祺颇为惊讶地说:“你是怎样晓得火药的造法?你做出的火药,与元国输入的相比如何?”

崔茂宣笑道:“殿下,微臣早就想要制造火药,只可惜不得其法,臣在碧澜渡住了许久,探问往来的元国商人,只是他们都不肯说,前不久终于给臣遇到了一个叫做李元的焰硝匠人,给了他许多钱,他这才把法子告诉了臣,臣回去试验,果然制造出了火药。只可惜那人告诉我的乃是很简略的方法,所以造出的火药不如元国买入的威力大,不过臣有信心,不断改良,将来定然可以造出一样好的火药,甚至比元国的更好。”

王祺点了一点头:“难得你忠勤如此,你明日将那火药演示给我看,若果然有用,我拨场地和人员款项给你,你悄悄地继续研制,不要给人知道,倘若给元国知道,只怕会有烦扰。”

崔茂宣俯身应道:“臣晓得,定然谨慎行事。”

崔茂宣退下之后,王祺对着飘摇的烛火,目光幽幽的,又想起往事,方才崔茂宣提到了碧澜渡,碧澜渡不仅是一个赏春的好地方,而且商业也十分繁盛,来往元国的商贾在这里聚集,颇具异国情调,气氛十分活跃,崔茂宣终于是在那里挖掘到了火药制造的方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