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904/7144124023002053.shtm 有效问卷88份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没有给出任何">
阅读历史 |

男性攻击行为从1岁开始多于女性不实生理差异也非决定因素(1 / 2)

加入书签

还有一篇《2019年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904/7144124023002053.shtm

有效问卷88份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没有给出任何详细信息。后有教育局设计下发调查问卷考察207名初中生,结果表明:“中学校园暴力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基本为男生所为。男生遭遇和参与校园暴力的比率远远高于女生。”“中学校园暴力主要发生在男生之间”。

但由于此文章没有提供更多数据,所以没有放在主要的上一篇目。

另有来自日本的调查(此处只提供相关知乎专栏)https://zhuanlan.zhihu.com/p/89593800

只摘一句:“霸凌事件男女比例差不多,男生稍高于女生。这点和校园暴力区别很大,暴力行为主要是男生。”

突然又贴一个日本调查没有别的原因,就是让喊校园有女性欺凌者是因为女权的人洗洗睡。同时校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正常情况下社会没有大波动,学生受校园环境影响更多。

(不想关心世界状况的可以跳过这小段)https://www.fx361.com/page/2020/0313/8245597.shtml

“在HBSC调查国家和地区,校园欺凌比率从8.7%到55.5%不等。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GSHS数据显示,总体而言,一个月内,19.4%的学生在学校被欺凌1~2天,5.6%的学生被欺凌3~5天,7.3%的学生被欺凌6天甚至更多天。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PIRLS数据显示,在调查日期前一学年,每个月有29%的9~10岁儿童受到欺凌,14%的学生每周都受到欺凌。”

“各地区之间的校园欺凌比率存在显着差异。遭受校园欺凌比率较高的地区是撒哈拉以南非洲(48.2%)、北非(42.7%)和中东(41.1%),比率最低的地区是中美洲(22.8%)、加勒比地区(25.0%)和欧洲(25.0%)。在调查日期前一个月受到6天或更多天数欺凌比率最高的地区是撒哈拉以南非洲(11.3%),最低的地区是中美洲(4.1%)。”

从地区间对比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但不明显。接下来将目光回到性别,看《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2006年)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CCLZ200603072.html

“在1.5——2.5岁之间,当儿童首次意识到性别角色期待时,女孩的攻击行为开始下降,而男孩的攻击行为没有明显变化。”“到7年级,女生的包括社会书院在内的同性别冲突数量有很大的提高——恶意的闲言碎语、谣言扩散、排斥同伴,而男孩不涉及这种类型的冲突。”

文中内容没能给出现实调查情况和详细数据,第二句还与上一篇章的调查报告相斥,有些刻板印象。但刻板印象能说明,在过往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是这样看或这样想的。

又因《幼儿性别角色与攻击行为关系的特质推理研究》(2011年),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LBJY201102013.html可知“3-6周岁儿童对于性别角色与攻击行为关系的认知过程中;随着年龄增长,3-6岁儿童在该方面的特质推理能力发展趋于稳定。”

即性别刻板印象在这个时期已经形成。

然而就《中班幼儿在园攻击行为现状调查》(2014年)h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