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针锋相对(1 / 3)
第二折 争锋
元初六十五年腊月二十五日,距离除夕还有五天,这一天,洛阳城下了一夜的鹅毛大雪。当曙光点亮破晓前的那片幽蓝幽蓝的天空时,雪停了,旭日徐徐升起之时,宫中已是白茫茫的一片,厚厚的积雪反射着银辉色的光,银装素裹的殿宇檐顶映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令这气派恢弘的紫微宫更显庄严肃穆。
与此同时,位于紫微宫南面的太极殿中,群臣列队站立,逐个向坐在御座上的庆帝汇报政事。庆帝一只胳膊支在龙椅扶手上,抵着太阳穴,侧头瞑目,似在倾听,间或答复几句。
“就按朕说的这么去办。诸位爱卿,还有什么其他事吗?”
在听完群臣的一番奏议之后,庆帝终于睁开眼睛,缓缓环视在座所有人一眼,他挥挥衣袖,正准备起身。
“启禀父皇,儿臣有本参奏!”晋王谢喆上前一步,拱手道。
秉笔太监邓吉一凛,暗暗地瞅了太子谢琞一眼,谢琞目不斜视,不为所动,一派气定神闲的模样。
“说。”庆帝没有坐下,只是冲谢喆抬了抬下巴。
“父皇,云贵一带发生饥荒,匪患肆虐,当地农民叛乱,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臣愿前往当地,镇压叛乱,请陛下准奏!”
“云贵?”庆帝眉头一皱,“一个月前,朕不是就已经下了旨,把赈灾的粮饷都拨下去了吗?怎么还会发生叛乱?”
谢喆答道:“回父皇,叛乱主要是发生在乌蒙县。据儿臣所知,乌蒙县的县令刘琰玩忽职守,私自克扣赈灾的粮饷,没有对灾民进行妥善安置,引得群情激愤,这才导致了如今的这一连串暴乱。”
“刘琰?这名字听起来很耳熟啊。”庆帝侧头陷入沉思。
“父皇,您这么快就忘了吗?”谢喆眉眼中隐隐透着一丝狡黠,斜了身旁的谢琞一眼道,“这刘琰正是皇兄当年曾经向您举荐过的那位官员啊。”
几乎是一瞬间,大殿之上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集中到了谢琞的身上。
谢琞没有说话,脸上也没有惊讶或是慌张之色,依然是一副我自岿然不动的模样。
“晋王殿下!”还没等庆帝开口,谢琞身旁的一名大臣,户部尚书高远率先开了口,“这可是朝会,当着圣上的面,空口无凭的,您可不要血口喷人。您说刘琰玩忽职守,私自克扣赈灾的粮饷,可有确凿的真凭实据!?”
谢喆冷笑了:“这还需要什么凭据吗?粮饷一个月前就拨下去了,从京城到乌蒙,这一路上各地官府对于这批粮饷的数量与去向都有记录在案,有迹可考,唯独在乌蒙县却断了踪迹。不是在刘琰手上丢的,还能是怎么丢的?”
高远还要反驳,庆帝一抬手,制止了两人的争吵,不紧不慢地开口道:“高爱卿,不要激动。晋王有此疑虑可以理解,毕竟人命关天,这批粮饷事关千万百姓的生死,有所质疑也是应该的。太子,乌蒙县这件事你可知晓?”
谢琞毕恭毕敬地鞠了一躬,朗声答道:“回父皇。关于这件事儿臣也正在调查。粮饷失踪一事,确有蹊跷,如果刘琰真的如晋王所说,玩忽职守,克扣粮饷,儿臣必定严惩不贷。就在昨天,儿臣已向乌蒙县发出八百里急递,催促他们立即将朝廷的粮饷如数发放到灾民手中,并妥善安置灾民的避难之所,保证灾民有衣可穿,有米可食。若有延误,立刻将有关人员撤职查办。”
庆帝点点头:“嗯,你做得对。用人不论亲疏,有些话该说的就一定要说,有些事该做的就一定要做。”
谢琞躬身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儿臣以为,当下最紧要之事,还是先解决匪患与叛乱的问题。此事若是拖得久了,必定会影响我大虞国的民心与稳定。至于对官员失职与否的问责,可以在解决叛乱之后再行处置。”
庆帝摸着胡须,沉吟道:“那么依你们看,这次的叛乱应该如何解决?”
不等谢琞答话,谢喆率先抢上前一步道:“父皇!这些叛乱的农民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足为惧,只要父皇给儿臣三万人马,儿臣立刻开赴云贵,不出一个月就能彻底剿灭这群乱民。”
庆帝不置可否地沉默片刻,眼睛望向谢琞:“太子,依你之见该当如何呢?”
谢琞恭敬答道:“父皇,儿臣的看法与晋王有所不同。儿臣以为,这些乱民之所以造反,都是因为饥荒使他们无法维持生计,迫不得已才铤而走险。另外,据儿臣调查所知,这次的叛军首领叫做蓝远山,原本是乌蒙当地土司之子。当年大虞灭梁,占领了云贵一带之后并没有妥善安抚好当地的贵族势力,以致于日久天长,人心思变,这蓝远山才趁着这次的饥荒,煽动当地农民造反。因此儿臣认为,要想平息这场叛乱,一定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解决粮饷迟延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招安以蓝远山为首的土司势力,只要把他们拉拢过来,让他们得了好处,他们就不会再与朝廷作对,而那些造反的乱民失去了主心骨,自然也会像一盘散沙一样,不战而降。如此一来,朝廷便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平息这场叛乱。”
谢琞的这一番话听
↑返回顶部↑